地理環境與族群:  

  幾百年前「安定」是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(今日善化)的屬社「直加弄社」的居地,到了明鄭時期漢人沿台江內海的犁頭標社 ( 在今安定村領寄東邊 ) 開拓灣港,至清朝初年仍為「台江內海」的一個渡頭,當時小舢板船到此載稻穀與糖等物資。「直加弄」( TACKALAN )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平埔語,它的原意是「乾草港」,位置是台南縣安定鄉,少部分屬善化鎮,當台江尚未被填滿之前「直加弄」一直是在漁港周圍,而「台江內海」在道光年間因曾文溪氾濫而於本鄉蘇厝旁改道,注入大量泥沙,將「台江內海」陸續填平,「直加弄」於是失去漁港功能,變成農村。   

  「台江」變成陸地後,漸失去港口功能,留下「港口」、「港口」、「港仔尾」、「許(海)中營」、「海寮」、「中崙」、「沙崙」等等與其有關的地名。 在行政區域上,明鄭時期「安定」屬於「永定里」,清朝初年改「永定里」為「安定里」,「安定」之名首度出現,而安定的意思也有鎮住曾文溪氾濫的意思﹔直至民國初年地方制度改制,才改稱為「安定庄」,然後再沿此名稱改為「安定鄉」。

行政劃分沿革:

  明鄭時期鄭成功設一府二縣,稱為東都,本鄉位置隸屬天興縣﹔永曆十八年,改東都為東寧,設立州,本鄉隸屬天興州。

  清朝時期,改承天府為台灣府,改天興州為諸羅縣,本鄉隸屬諸羅縣安定里東保﹔清乾隆年間因林爽文事件,改諸羅縣為嘉義,本鄉於是屬於嘉義縣﹔光緒年間,台灣縣與嘉義縣縣界由新港溪北移灣裡溪(今日的曾文溪),本鄉遂屬台灣縣﹔光緒十三年,台灣建省,政治中心北移,台灣府改稱為台南府,台灣縣改為安平縣,本鄉改為台灣省安平縣。

  日治初期,日人設三縣一廳,本鄉隸屬台南縣﹔隨後地方制度修正,廢縣,全台改設 20 廳,本鄉隸屬台南廳灣裡支廳﹔民國九年 ( 日本大正九年 ) ,行政區域調整,全台設五州二廳三市四十七郡,本鄉隸屬台南州新化郡,設安定庄役場於安定六五九番地,同時將鹽水廳內的海寮、管寮、新吉等劃歸本庄。

  光復後 ( 民國 35 年) ,改州為縣,改郡為區,改街庄為鄉鎮,安定庄役場改為安定鄉公所,隸屬台南縣新化區; 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十六日 ,裁撤區署並調整行政區域改為安定鄉。

 

 

 

 

   
 
 

 

圖(一)原圖為西班牙人繪圖的「福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 」(現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)

 

 
 

 

圖(二)康熙台灣輿圖(現存於國立台灣博物館)

 

 

圖(三)台灣山川總圖(1717年諸羅縣志)

參考資料:安定鄉鄉公所網頁

 

 

 

台南縣安定鄉南安國小製作

螢幕最佳解析度為1024X768,字型適中,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6以上之瀏覽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