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談到無患子就想到了可以使用它來當清洗劑,但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才有的清洗劑呢?一開始就是用無患子來洗澡嗎?就讓我們來介紹一下吧!其實古代人老早就使用樹枝與鹽巴潔牙,還有人使用泥巴與樹葉來刷洗身體,直到魏晉南北朝有人使用澡豆來沐浴,到了宋代出現了一種洗滌劑,是用天然的植物「皂莢」搗碎研磨,再加香料...等,製成所謂的「肥皂團」,民間也有使用無患子來當做清洗劑。宋代周密寫了一本「武林舊事」中第六卷「小經紀」提到了南宋京都臨安就有商人專門從事肥皂團的買賣。如右圖(一)。
明朝李時珍的「本草綱目」談到無患子有洗頭、洗臉、除垢等功效;典籍中寫著:洗頭去風,用無患子皮、皂角、胡餅、草菖蒲,同捶碎,加漿水調作彈子大,每用泡湯洗頭,良多能鄙事。洗面去斑。患子肉皮搗爛,加白麵和為丸,每日取以洗面,去垢及黑斑,甚良。
後來「台灣府志」記載,無患子被稱為黃目樹,是用以形容其果實「結實形如枇杷,色黃皮皺,用以洗衣,功同皂角」,無患子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,台灣人用來搗衣的時間,至少已有百年之久,而且台灣島上到處可見,只是洗後的白色衣服會逐漸變成黃色,因此現代人已逐漸使用化學製作的清潔劑來取代它。
|